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一、鸟瞰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943年5月“新疆行”正在许多人心中发烧。人人想去,有些为妻子儿女所牵,有些为功名利禄所累,欲去不能,而我孑然一身,虽然热度不高,但是不知怎样,竟自觉地上了飞机。在19日那天早上向新疆而去,想起当年张骞、班超、玄奘诸人,下了多大的决心,历了千辛万苦,方才得西域去,我们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得一张飞机票,究竟还是在重庆(战时陪都)跑跑,也算不了什么!

同飞机中有好些名人,他们都是负有国家重大使命,唯有我虽是参与中央研究院所组织的考察团,但个人觉得预计时间之短,地方之大,值得考察的事物也太多,也许用“游览工作”四字比较妥当而不夸大。自然也有随便去逛逛的人,弄诗作文,自比张骞班超,而名叫考察者,那些人我不想学习。我们当天中午飞到兰州,下午到酒泉,第2天到哈密,第3天早上才到迪化。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四川在空中,绿色的砂岩。青绿的稻田、江边的黄沙、黝亮的江水,交织成一张地毯,梯田仿佛是许多纤维交织着。过北碚的时候,三个峡只有一道沟,所穿的三条山,就像三条青暗的蛇。从前叫成都为天府,又叫锦官城,我想“锦”这个字,的确是四川盆地的代表,处处的农田恰似织锦。

(飞机)渐渐地升高了,这时我们已经高出海面3000公尺,前面就是大巴山,一朵像太湖似的云片向四川盆地飘来,愈近山愈多,时常掩罩我们的飞机,远远的大雪山大约是松潘以西的山峰,分明如画。下面是四川盆地的边,地层掀起,起伏真大,及至进了大巴山地,(大概是摩天岭)我们的飞机好像离地很近,大概不过1000公尺(1000米),上面直而深的谷,谷底水流白色如练,而飞机又时上时下,心里有些慌。闭目休息,竟然自己睡着了。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醒来时我们已经过了秦岭山地,进入所谓的陇坂高原,只见黄土,起初山峰还很尖,只是河谷中黄土堆积比较厚,但欲向北则黄土愈厚,连山顶也被遮掩,径直变成很宽广而平坦的黄色平原,要不是下面的河深陷在黄土里面的样子,和我身上的测高仪,我简直不知道是在3000公尺的高空飞行。

可怜的甘肃,黄土高原是那么广,飞了那么许久,只看见一两处田庄,此外都是不毛之地,土壤被冲刷得非常激烈,把黄土高原的四边,冲刷得形如锯齿,这种景象从岷县到兰州都是如此。不过隔一个秦岭,甘肃和四川相差的那么远,使我想起了方才看见的田庄上,那位农夫翘首望着天,怕不是看我们,而是希望天下雨呢!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在兰州降落太快,耳鼓甚痛,机场上四壁皆空,无处可去,一个人来回地走,采了几种植物标本。同行的人兰州有朋友预备下午餐,我也就加入用膳,这一顿饭的功夫,我们又西飞了,连兰州是怎样都未看见,但给我一个很错误的印象,就是兰州似乎只有土。

我知道由兰州到酒泉要过乌鞘岭,据说那儿气候时常不利,盛世骥(盛世才弟弟)说,他有一次由兰州飞了七回都过不了乌鞘岭,于是折回去。我很希望折入兰州过夜,偏偏我们运气好,很顺利的过去了。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乌鞘岭海拔约2000公尺,山坡很平坦,不过谷狭而深,飞机经过的山口仿佛一条长槽,在里面飞,气流不稳,飞机上下波动。我后面一位旅客把才食的午饭都送到我的大衣上面了,我又不能洗,又不能擦,气味熏的令人作呕,只好由它去了。

我们的两侧山坡还被残雪盖着,估计雪的下限为2000公尺,过了乌鞘岭,我们就希望一天到哈密,因为一路都是平原。飞机顺着祁连山前进,山顶似乎并不参差,高下都差不多,3000公尺以上还有雪,下面一条黑色的山坡,山脚是一条黄灰色的平原,我们叫他山麓平原,这是许多山上冲下来的石砾沙土,堆积成的“扇”连合而成。“扇”就是形状仿佛是扇子,雪水化的时候,山上的水冲出山来,就铺开一片辐射状如扇而流,这种流水我们叫做“漫流”。有时虽然铺开却并不一定平均分配,而有临时集中流水的天然沟渠,这种流法就叫“洪流”。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锁阳城远望祁连山 2017

祁连山北麓的扇都有沟渠,目前虽然没有水,但是我们晓得,雪融的时候都是采取洪流方式,流到平原上而来的。这两种流法是干燥地方的流水特性,而新疆甘肃一定是常会遇到的,所以不妨在此介绍一下。

祁连山下的乌鞘岭以西到新疆境都属于河西走廊,是一块平原地方,从古到今都是民族东西迁徙的必经之路,故此古城废墟很多。甘州以后,我们俯视走廊就发现下面已是渺无人烟之地,大约我们是靠山直飞酒泉的,所以我们只见到荒凉的黄色。一堆堆的白沙,和旧时湖水的汀线,这个湖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它的汀线一共有三道,最上的大约有100里长,现在已经干涸了,其底为粘土,上面有些河流的痕迹。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瓜州郊外清代布隆吉城遗址,2017

快到酒泉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正方形的土块,共有八个门,里面空空如也,虽然是一个废址,但城墙完好,想必定是废弃不久,城的东北面有一个很大的圆圈,不知道什么用处的人类遗迹,大小和城差不多,圆圈旁有些黑点,看得出来是房舍,城的南面也有房舍,更难有两条干河道。这个废弃我不知道他确切的地位,因为身在高空无法知道距离,只知道过了这儿约15分钟的光景,我就看见酒泉的林木了。

酒泉的树木很稀少,天空上看,只见一片草地插着些木棍,草地太明显了,因为一片青碧的疤痕在黄土的平原上空中看来,界限异常清晰,这种四周为荒漠所包围的耕地,名为“沃野”(今称绿洲),酒泉便是一个沃野,沃野西南部分为山上冲下来的石砾所掩,而缺了一个角,这片冲没的地方很易辨认。况且新冲下来的东西,在天空中看是深黑或深灰色的,它掩盖了黄色的荒原和绿色的沃野,故知道它还是近代山水的产物。我现在感觉一个稍有地理知识的空军人员,一定可以很容易的辨认他的目标。

我们降落在酒泉,飞机师决定明日启行,因此我们就住在机场的招待处,倒还干净,只是感觉有相当的霉味、土味,大概是我第1次嗅到西北的尘土,而特别敏感的原故。招待所饭菜不够供应,不得已我们只好进城,正好甘肃油矿局酒泉办事处的马主任接待我们到他那里去,乘坐卡车,灰尘扑扑,到了处里大洗其脸,忙着打开长途电话给油矿上的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说话,一直就未出过他的家,晚上承他招待晚餐,饭后稍停就回到机场去睡。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民国酒泉鼓楼

结果虽然身入酒泉未得一看,只知道酒泉有城,街道正中十字交叉,有座鼓楼,晚上10点城门即关闭,我们幸得驻军许旅长相伴,叫城门才得回去。

次日早晨天刚亮就起来,颇冷。我在机场采了点植物,画了一张祁连山的风景,杨德亮(回族,黄埔三期,抗日有功,建国后赴港台定居)军长和徐旅长都来送行。我们8时起飞,不久就看见嘉峪关,因为在黑山东南,简直毫无雄气,人高高在上,便把下面的时候看得渺小,嘉峪关不过像一条蚯蚓而已。我们从黑山北面西飞直向星星峡,不循公路,沿途都是荒漠石碛,平原无垠,偶尔有一两处小丘突起,一堆堆的零乱散布,犹如掘地峰堆在地上的泥土,这些小丘,中间有很多蚯蚓的条纹,乍看仿佛是人行小道,后来我从公路回来,才觉悟到以前眼界之高,原来这些小堆就是北山的一部叫做马鬃山中间的人行小道,乃是洪流所冲丈余深的干沟。

从四川飞向新疆,地理学家眼中盆地、高原、荒漠景观的文学描述

我们越飞越不见人烟,远望一片平地,大概可以看10公里,也没有一点青绿的颜色,只有红黄色的一大片干漠,乃是粘土所成的平原,上面的干河道很像枯死了的老白杨枝,似乎远远的流向大漠中一片白色的所在,想必就是碱滩了。这种风景异常无聊,忽然发现前面有雪山一座,还以为是沙漠中的什么岭,乃至飞机逐渐降下来,才知道已经到了哈密。

未完待续

丁骕《西行记》1944 年

作者本科燕京大学毕业,1937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毕业,建国前长期在中央大学任教,后长期在美国洛杉矶州立大学任教。1943年在新疆5个月的考察,足迹遍布天山南北42县,并撰写报告向国人介绍新疆,内容涵盖人口、地理、矿产、民族、手工业等。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相关精选:

地质学家眼中的南疆:1944年阿克苏、喀什纪行

74年前地理学家为什么建议:发展南疆、建内高班、人才援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