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培养的吃饭能力
有人说,报复一个最可恨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形成习惯之后再把他推到社会上,让他自生自灭。
这当然并不算笑谈,尽管有人会羡慕那些掉馅饼的好事,然而,真正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并不会因为意外的馈赠而迷失自己。然而,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飞来横财与飞来横祸类似,都是导致人生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不管怎么说,我们将一个幼小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必须为他谋划好未来,最起码的,让它具备基本的吃饭能力。
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时期,他们有底气让自己的后代过上好于自己的生活,方法也非常简单,复制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考虑到社会资源的因素,在经济上升时期这样做的成功几率是蛮大的。
然而,对于处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的群体而言,情况也许会复杂得多,从宏观的角度,如果资源分配出现了逆向选择的倾向,发展的拐点会不可避免地让动荡的情形向着全面恶化演进,这时候,个人的选择往往失去了实质上的现实价值,只不过,那些依旧坚持人力资本投资的群体是未来社会的最后希望。
所幸的是,无论外部局势如何变化,草根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依旧维系着基本的代际循环,这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最主要根源,也是文化的最重要魅力。
老百姓的逻辑也许仅仅是让后代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吃上饭,而让老百姓们在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最悲惨场景下依然不自觉地坚持这个原则背后的文化密码部分揭示了古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能够将社会的共同目标设计到如此极简的地步,其中智慧远超欧美化的专家们所能够理解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