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民六族的族姓、身份地位及其来源(115)
115:问题的由来之二(雀方)
可以对雀方作一总结了,我的分析梳理如下:(1)雀方涉及吴城、牛城、盘龙城的人群构成,以及虎方和土著的万年文化人群,还有新干中棱水库铜器群与安阳三家庄铜器的关系,最后的落脚点是新干大墓的墓主族属;(2)首先明确的是,吴城是一座商城,牛城也是一座商城,盘龙城更是一座商城。吴城最早的人群,是由来自郑州二里冈商文化的一支,这支人群的目的应该就是为南方的铜矿资源而来,正是这支人群建立了最初的吴城。而盘龙城的等级更高,它应该为商王室直接控制。但当郑州白家庄期崩溃后,盘龙城被废弃,盘龙城的人群顺江而下,到达了吴城,与吴城人群汇合在一起,构成了吴城的统治人群。这说明,吴城和盘龙城的人群不是商王朝“弟子争相代立”而继位的商王的嫡系。随着商王朝统治重心的北移,吴城和盘龙城人群被边缘化,它们游离于商王朝的边际之外,它们融合当地土著的万年类型人群,共同构成吴城的“二里冈集团”。到了晚商前期,吴城这个“二里冈集团”日益脱离商王朝而地方化,这个“二里冈集团”或即文献中的虎方;
(4)但是,商王朝仍然控制着从安阳到赣鄱地区的一些据点,如从安阳——河南柘城——安徽阜南——安徽肥西——安徽铜陵——江西彭泽——江西新干,这从江西新干中棱水库铜器群和安阳三家庄铜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个时间点大概在中商二期,也许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安阳来的人群在赣江的另一岸建立了牛城。到武丁时期,武丁决心恢复对商王朝南土的控制,声名赫赫的雀征伐南土虎方——吴城,并被武丁封方于南,即为雀方。雀留守南土,就是新干大墓所属。牛城、新干中棱水库铜器群和新干大墓应为同一个政治实体。属于虎方也即吴城的二里冈集团的铜器被雀获得,这可以解释新干大墓中的二里冈类型铜器,特别是属二里冈时期的“郑州式铜方鼎”,随雀而来的商王朝国族应该有“丙”族,这可解释新干大墓中出土有两件“丙族”族徽的铜戈,而丙族正属于商王室成员。一言以蔽之,吴城和牛城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牛城取代吴城的时间段应在殷墟二期,而新干大墓就属殷墟二期墓葬。这或许才是历史的真实!
对雀方的探究也引出了对一个认识的思考,即考古学文化不能与族属划等号,特别是在个案的分析时更是如此。另外的一个问题是,考古学文化也不能等同于国家的政治版图。比如,纯正的商文化不一定就属于商王朝,现在的研究表明,殷墟四期的下限已进入了西周纪年,就是一个例子。学者们早就意识到了“考古学文化的滞后性”,如唐际根和荆志淳所论:“中美洹河流域区域调查课题组自1997年起,在豫北洹河流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和勘探,在发现的诸多先秦时期古遗址中,我们注意到没有相当于二里冈下层一、二期的早商遗存。实施调查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最早的商文化遗存是中商阶段。显然,我们无法相信整个早商时期洹河流域曾经没有人居住。按已知的当地文化序列,商文化以前应该是所谓‘下七垣文化’。可提供解释得理由只有两个:一是目前我们的田野工作还做得不够,早商遗存尚待发现;二是‘下七垣文化’的年代延滞到了早商时期。梅园庄一期遗存的发现,证明后者是真正的缘由”。《问题的由来之二(雀方)》至此结束。
唐际根、荆志淳《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延滞现象和“边缘化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一)》,2004年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