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记忆】傅家镇傅家村:川阳还金传百年,搪瓷兴业惠千家
沿北京路向南,来到位于华福大道北侧的傅家村。这里地处山东省淄博经开区傅家镇镇域中部,孝妇河从村西、南两面流过,繁华与宁静兼具。据考证,傅家村约建于南北朝时期,因村南首有北魏名将傅永之墓,而以其姓氏为村名。

龙仙桥
村南孝妇河上原有一座龙仙桥,曾是往来南北两岸的唯一通路。据桥南第五孔石桥檐下的两幅石刻记载,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道光三年(1823)同治十三年(1874年)先后重修,皆因夏季孝妇河水位暴涨将桥冲损之故。上世纪80年代,傅家公社拨款将龙仙桥加固加宽,成为承重性更强的大型桥,但终因日久年深而破败。

“1967年还是68年的时候,孝妇河还发过大水,邻庄有个中学生去杨寨上学,过桥的时候掉进河里,幸亏被人救上来了。现在孝妇河治理得很好啊,湿地公园也漂亮,华福大道修起来以后出行很方便,还经常整修保证安全。”村民傅其涛老先生告诉我们。
傅家小学与刘川阳还金碑
傅家村小学已有112年的办学历史,历经了近现代世事沧桑变化。
1910年,傅家村进步士绅崔化南牵头创建了傅家庄初级小学堂,1917年学校正式步入正轨。1930年土匪横行,为保障师生安全,营子村的淄川县第五小学并入,1933年定名为“傅家庄小学”。1937年日军侵入傅家镇域后,傅家庄小学同镇内学堂一般云散,解放战争时期才得以复办。1975年起,傅家村先后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如今位于村北的傅家实验小学是从1995年起傅家村联合附近7个村庄共同投资逐步而建设成的,交互式教学设备、实验楼、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本村和邻村的学生得以在此受到良好教育。

校园内曾有一块“刘川阳还金处”石碑,现存于张店区文化馆,右上方残存小字有“在昔万历己亥(1599年),先生……十三两五钱……先生讳……”。
传说,傅家地区是当时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有一家客栈名“信义城”,店主刘川阳在打扫客栈时发现了一个装有十三两五钱银子的牛皮褡裢。当时,一两银子能满足三口之家一年的花费,刘川阳十分着急,但没有人回来寻找,他只得将银子装坛藏进后院枯井中。三年后,一位客商来到此地,问刘川阳附近有没有乍富的人,刘川阳心下奇怪,仔细询问方知是失主,将银两悉数奉还。客商感激刘川阳高义,刻下石碑立于客栈外以铭记此事。
刘川阳拾金不昧的品格,一直为傅家村人所称颂,也感染着傅家小学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
搪瓷兴业
改革开放之前,傅家村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来源依靠农业,很难保证温饱。生产队时期有所改善,每队十几个人出去做工,唐家村的大寨田、南定镇的电厂、周村区的萌山水库、淄川区的太河水库、博山区的白杨河电厂,都是他们在建筑工地上辛勤劳作的成果。
到了70年代,傅家村注册成立第一家村办搪瓷厂——傅家搪瓷厂(80年代更名淄博工业搪瓷厂),与新华制药合作生产工业搪瓷,主要产品是搪玻璃反应釜。

傅其涛老先生向我们介绍,大多数人对搪瓷的印象,是坚固耐用的搪瓷盆、搪瓷碗、搪瓷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搪瓷因为要应用于工业设备,必须比日用搪瓷有更高的耐酸、耐碱、耐腐蚀、耐高温等性能,搪玻璃反应釜更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反应容器,对生产技术要求极高。
傅家村开始发展工业搪瓷制造后,注重科技创新和和技术进步,生产的产品制造精良,畅销全国各地和海外,村中又逐步建立起更多家搪瓷厂,成为远近闻名的“搪瓷之村”。1989年淄博工业搪瓷厂生产出傅家镇第一台获优质银奖的搪玻璃反应釜,1999年该厂获得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确确实实成为了搪瓷行业的“领头羊”,带动着村中和镇上同行业企业的发展。

搪瓷产业的发展,给傅家村带来了经济效益,更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0年起,傅家村先后建成20栋居民楼和50余幢二层独院的乡间别墅,700余户村民告别黄土地、农家院,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经过数十年的规划建设,如今的傅家村,房屋整齐整洁,道路宽阔干净,长者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等民生设施配套齐全,入学礼、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各项活动百花齐放,村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贫穷、坎坷和磨难锻炼了傅家村人的意志,让傅家村人更加百折不挠、坚毅执着、勇敢向前,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傅家村人将凝心聚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傅家村不断焕发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