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秦之计”是怎样让秦国越来越强大的?
战国时期修建完成的,一直滋润着三秦大地的一条水渠—郑国渠。
它的建立其实是一场阴谋的开始。
公元前249年,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在他的帮助下秦国顺利修建了一条水渠,为了纪念此人,这条水渠也被称为郑国渠。
正是因为他的到来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
秦国处于关中平原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但灾害不断,庄稼连年歉收。秦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很强大,但老百姓过的是食不饱腹的日子。
秦始皇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庄稼灌溉的问题,正当秦始皇在家中束手无策时,韩王给秦始皇送来一个人——郑国。
韩王为什么要送这样的专家帮助秦国呢?
他们畏惧秦国的强大,秦国想要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韩国,韩国当时地处秦国东出函谷关,是秦国到黄河下游地区去的重要的枢纽。
当时,秦国已经夺取了韩国的成皋和荥阳,韩国为了让秦国暂时不能发兵攻打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到一个办法,派郑国到秦国去修水渠,耗费他们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可原来的战争已经消耗了他们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已经经不起这样的消耗了。
郑国正好给束手无策的秦王解了燃眉之急。
可水渠修到一半时有人告发说:郑国是韩国人派过来的间谍,主要就是为了让他来乱花秦国的钱,因为修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秦王顿时怒不可遏,找郑国问罪。郑国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臣为韩国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意思是说:我的确是间谍,但我修建水渠是为了秦国,我只为韩国延长数年的寿命,可对秦国来说是万世之功。
嬴政心想:这人说的也对啊!无论怎样,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现状导致我们不得不修建水渠。
更何况郑国也是受韩王的命令,他在这里勤勤恳恳的修水渠,也没干啥。
秦王想了想还是决定把郑国留在秦国继续修水渠。
这一修就修了十年。
这条郑国渠全长300多里,从西边引泾水,东边注洛水。它的存在使得这周围的良田都能得到灌溉,还减少了水患。
也让关中平原地区沃野千里,成为重要的粮仓之一。
《史记》中有一段对郑国渠的描述:“渠成,注填于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大概意思就是说:这条渠道修成以后,每亩粮田大概能收一钟的粮食。(大概800斤)
正是因为这条郑国渠使得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本来是军事力量强大,现在还不缺钱,有粮食,那就更加的所向披靡了。
韩国的君主也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把郑国送过去助攻秦国,也为韩国的灭国做了铺垫。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
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想:韩王地下有知,会不会因为自己目光短浅而后悔,因为自己送去了郑国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
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幸好韩国被灭时,他已经去世了,当时在位的韩王是他的儿子。
还有一点,我觉得郑国这个人挺有意思的,明明就是被派出去的间谍,却一心一意的只做自己的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修水渠。
按道理来说,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做些什么来延迟工期应该是很容易的,可他啥坏事也不干,一门心思的只想把这条水渠修好。
我想应该有两个原因,间谍这种事应该是术业有专攻,人家本来就是手艺人,不熟悉间谍这一套。
其次,还是因为他对这项工程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