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不足、认定与企业需求差别大,总工会界别委员提议:形成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过的五年来,上海市总工会协同市人社局、市教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基本形成了由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竞赛晋级、等级认定、激励表彰等重要环节构成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但上海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建设上,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技能人才不足、技能等级认定与企业需求差别大、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狭窄……面对这些困境,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总工会界别委员王厚富、卢清武、王军、殷红霞、陈凯、庄晓晴、李昕、唐兵等联名提交一份提案,呼吁落实技能形成体系建设试点,推动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
部分企业虽然与高校、职校合作,定点培养了人才,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培训资源不足、院校培养与生产实际有脱节、企业培训功能未充分展现,导致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如上海正打造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相配套的技能人才队伍还没壮大起来,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提案建议,市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建立健全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职后培训统筹、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出台关于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化职业技能评价、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校企合作、职业发展贯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支持等文件,完善政策措施。
职工有技能,但无法获得认定,从而限制技能人才发展。目前,不少现有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差别较大,技术工种分类不够细化,部分企业不得不自行建立一套技术等级认定体系,甚至有部分工种技能等级认定项目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工人居住证、落户等公共政策的享受。
提案建议,在技能等级认定过程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根据实际需求细化技术工种分类,全面推行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同时,围绕新职业领域和紧缺急需领域,加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进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形成行业企业、社会评价机构、职业学校等组合的多元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评价机会。
“企业只使用不培养,技能人员成长路径与成长空间严重缺失,造成全社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市政协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能大师王军就在两会期间多次为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声。他认为,由于缺少规划、缺乏职业晋升空间等原因,一线职工与技术管理人员、工人与干部之间的身份界限尚未从根本上打破,职业“天花板”现象比较突出,按照现有指标和评价办法,技能人才评上工程技术职称难度较大。
因此,提案中建议,市相关职能部门创新学历教育模式,持续推进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技能评价证书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学习成果的上海“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通过各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探索产业工人学历与非学历转换机制,实现培训课程与大学学历教育学分的转换,助力一线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学历;积极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推动广大职工技能提升;大力推进企业建立产业工人技能等级和薪酬联动机制,制定工人岗位职级和相对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参照薪酬标准,推动产业工人技能与薪酬待遇联动,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