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人离素质教育还有多远

#头号有新人#

到了七年级,正是孩子们口吐芬芳的高峰期,到处都是脏话。如果是普通老师可能就只会说两句,开个班会强调一下,或者根本不管。见怪不怪,睁只眼闭只眼。但是接下来这位语文老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位老师找到了一篇和脏话密切相关的小说。为了方便学生深入问题,老师先设计了一个导入课。在课上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回答一些和脏话有关的问题。

我们普通人离素质教育还有多远

为了让答案可视化,教室左边代表0,最右边代表10。老师让每个人需要站到自己选择的相应的位置,一开始是骚动和兴奋,但大多数孩子很坦诚,也对彼此的选择充满了好奇。

再“你自己说脏话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两个班30多人的平均值落在了7到8之间,在“你说脏话时知道那些脏话实际所指的意思吗?”这个问题上,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大方地去选择了7、8、9甚至10,他们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们把能想到的所有脏话都写在了黑板上。那些不雅的字眼就这样堂而皇之闯进了课堂,真的是很壮观的一个场面,他们当然很兴奋,也有点不好意思,但每个人都获得一种被解放的快感。

然后,老师让他们观看这些脏话,并在小组里讨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脏话和生殖器有关?

第二,为什么很多脏话的字眼都和女性有关?

第三,为什么脏话总是牵扯到长辈?

在讨论中,他们也试图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最后,老师给学生们看了一个视频,名为“脏话中的语言学”。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些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记住了视频中这句话:禁忌,让脏话更有力。这也是课堂的出发点:坦然地面对脏话,才能思考脏话背后的东西。

这个时候,学生们看到了脏话背后的东西。脏话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禁忌,有时候也是人的一种需要。脏话和人的情感有关。

分享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已经猜到了,这位老师不是在一所传统的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通常没有这样的讨论空间和课堂时间。的确,冯军鹤老师来自一所位于深圳,走国际路线的民办学校,学生以出国留学为目标。但因为国家义务教育要求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一样,必须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课程,所以语文不仅仅要学习,而且是他们的主科。

但是有一点不一样,他们不会参加高考、中考和大量统考。于是在他的课堂上,应试教育那个最重要的指挥棒——考试消失了。

一个没有考试的语文课——自由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主题课堂

老师会以各种话题举办讨论课堂。也会以作家为主题,比如汪曾祺、史铁生、法国作家尤瑟纳尔、青年作家陈春成的主题课堂。

也会补充语文课本遗漏的一些主题,比如性别,比如异乡。

整本书阅读

主题课堂之外,另外一半时间留给了整本书阅读。除了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在当下更加重要,一种被称之为“悬置”的能力。什么叫悬置呢?很多故事、小说要求读者首先接受故事的前提,等读到后面甚至快结束的时候,才能够给予回应和判断。罗素甚至认为悬置判断是心智的基本运作方式之一。

今天明显是一个缺乏悬置的时代。我们经常能看到,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人们会很轻易地下结论、贴标签。比如,因为一个男生的某些举动就称其为“海王”,或者说一个女生是“绿茶婊”。从小到大没有完整度过自己喜欢的书的人,就很容易没有这个能力,在网络上轻而易举的给人贴标签。

我的故事

分享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个困惑:这样自由的语文课堂是否仅仅是私立学校的一种特权呢?在不得不参加考试的公立学校的语文课可以这样被打开吗?

看完后颇有感触。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语文成绩相对较好但不爱背课文的奇怪学生。 进入高中初期,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老师,他甚至在公开课上会以前不久的篮球比赛为引入,会以两个同学的朋友小故事为导,一谈就是小半节课。但这种看似不一样的有一些“水”的课堂,却让我考上了年级第一。 后来,经过分班考,我来到了一个新环境,遇到了新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个有些偏执的传统老师,她会按部就班的让我们背文言文注解,背课文,刷卷子。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少,应试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而我的语文成绩也从前面滑到了倒数第6。 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是好。毕竟从前一直放养着学习语文这门学科。

我们是一个全寄宿的学校,学生每天有两个半小时的自习课,可以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也有漫长的考试周,四周的考试周里,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背诵、默写、做试卷,背诵、默写、做试卷。

学生住在学生宿舍,几乎一周只能洗一两次澡,全天二十四小时全都待在学校狭小的空间里。在那两年,我几乎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了这件事情中。但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我发现自己正在不可避免地被同化。我慢慢的把语文的美渐渐遗忘了,变成了只会写八股文的茫然的考生。

我还是幸运的,是城市里的孩子,未来更多的选择,可以用脚步和经历拥有自己的语文课。但是作为山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想要去获得不一样的未来,似乎考试是一个最便捷的通道。

指向考试的语文教育肯定是错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更多创新和实践。语文教育需要交给孩子们许多:比如文学的审美, 她们可以分辨好坏的文章。其次是批判力,他们能反思一切既定的东西和规则。然后是想象力,他们可以从字里行间里想象出丰富的画面。


所以,这两个故事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不平等的教育现实?还是考试对于语文教育的束缚?甚至,可能会有人这样解读这个故事:应试教育的铁链只能用资本砸破。这个解读会有一些武断,但是否有某些真理在里面呢?

我们普通人究竟离素质教育还有多远?